一個音樂節的背後從來就不只有音樂,更包含著主題、訴求、策劃、行銷等層面,從來就不是胡亂找了十幾個歌手丟到舞台上就解決的事情。而作為台灣極具指標性的音樂節,簡單生活節每次的主題與標語都讓人印象深刻。
從最開始,2006 年的「做喜歡的事,讓喜歡的事有價值」;到 2008 年「Simply Smile」;再到 2010 年的「We are Beautiful」。最後,今年突然狂野的「WE ARE YOUNG, SHOULD BE WILD.」。這些標語的背後究竟隱含著什麼樣的觀察?本文試圖透過簡單生活節策展人之一,陸君萍小姐於某次講座的分享內容,來解析其脈絡。
本篇原文在2012年發表於音樂隊長,本次因為探討2014簡單生活節移師上海舉辦而重發。
簡單生活節,根本從來就不簡單
陸君萍說,簡單生活節每次的企畫流程其實是這樣的:
社會觀察→大眾心理→活動論述→活動標語→美學設計→內容規劃
大家通常覺得最花時間的美學設計與內容規畫,常常是等到最後一兩個月才開始著手進行。而在前面的社會觀察才是花最久時間的,常常用到約半年的時間。因為有正確的觀察,才能找到正確的標語,有正確的標語,才能夠發展出有力量的美學設計,也才能找到對的歌手或藝人來完成這場音樂節。
簡單生活節想講的東西其實很簡單,那便是找出「你還不知道,但其實你那麼期待的東西。」
下面分別介紹 4 屆簡單生活節的主要海報、標語,與年份背景。盼能藉由對陸君萍小姐於 10.19 @台北小藝埕分享資料的整理,讓各位朋友們思索標語與社會事件、大眾心理的關聯性。不特別寫出來還真的不太容易發覺,原來這些標語後頭,有著這幾層意義與年份的象徵性。
2006 年「做喜歡的事,讓喜歡的事有價值」
在 2005-2006 年間,或許你忘記了,但台灣曾經發生過這些事情:無名小站成立、Campo 創意市集開始舉辦、StreetVoice 上線、第一屆台克搖滾嘉年華在台中舉辦。我們開始體會到年輕人需要創意和溝通的欲望,是很緊繃的。這些事情接連的發生,也讓我們發覺:「大量的年輕創意興起,並堅定的朝自己的目標邁進」是可能的。而這件事情也帶動了更多的創意工作者投入。然後社會普遍相信這樣的事情是有價值的。因此我們開始了簡單生活節。
2008 年「Simply Smile」
這年剛結束總統大選,政權轉移,社會上一部分的人認為未來更美好,但另一部分的人卻充滿疑慮。我們覺得,社會需要堅定的相信與自信。
另外兩年前創新的品牌,一部分開始成熟,一部分消失,另外仍然有新的創意者投入。
2010 年「We are beautiful」-尋找微小卻美好的生活價值
台灣開始體認到中國崛起:奧運、上海世博展現的財力,與執行力形成對台灣巨大的壓力。台灣的年輕創意,面對來自對岸快速興起的威脅以及壓力,亟欲證明自己仍有存在意義。因此我們想讓人們相信:這種微小卻美好的生活價值,是有意義的,是台灣特有的。
2012 年「WE ARE YOUNG, SHOULD BE WILD.」
大環境的困難越發顯著,政府失能,對於未來沒有權威的解答。而且這個世代的年輕人,並成功的道路無可依循。「但是我們還擁有自己」成為微小卻堅強的信念 。所以我們提出來「WE ARE YOUNG, SHOULD BE WILD.」
簡單生活節,從來就不簡單。
(註:本篇因筆記疏漏可能與原內容稍有出入,在此註明。以上圖片內容來自:簡單生活節官方網站)
傑米鹿的IG: http://instagram.com/haohaogoodman
如果你覺得這篇介紹還不賴,或許你能按一下下面的讚,就可以追蹤我的粉絲團了! |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