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 416A9643-2.jpg  

「我有時也會想,是不是所有的東西一定要娛樂化,才能讓大家接受?我們如今在做音樂或其他行業的時候,都會考慮很多,但怎樣才能讓你自己多考慮一下「自己的感受」,你傳達出來的東西才是真實的你自己?而不是設定好的你?你有沒有勇氣在這個世界上,為和你類似的靈魂多說一些東西?」——郭頂

文:傑米鹿 // 場地提供:T.park

郭頂是位來自北京的音樂人、製作人、歌手,在去年年底發行了《飛行器的執行週期》專輯。這張專輯的質地很特別,有短評說「這張專輯終於讓中國有了太空敘事的概念性專輯」,聽來很玄,也很實際。再不知道專輯的主軸概念前去聽,聆聽過程十分舒服,尤其節奏組編曲聽來起異常爽快、Grooving特別好,會掉入某一種專輯營造出來的空間和音牆裡。而在知道了專輯主軸後,你會知道這整張專輯全是一篇太空的敘事詩,浪漫而讓人神迷。

   

「我很在意專輯這個東西,不是說你只能把音樂做好,而是能傳達一個概念,一個精神層面的東西,帶給大家一些想法,如果我能做到這樣的事情,我會很開心的」——郭頂

416A9653-2.jpg  

1.郭頂你好,歡迎來到台灣,這是第一次來台灣嗎?這趟宣傳行程去了哪些地方?

今天凌晨才到,但如果有時間還是想去逛逛,想去夜市,因為我也很愛吃,本地的小吃這樣。  

 

 

2.請你做個自我介紹,有很多台灣的聽眾朋友對你非常好奇,是怎麼開始寫歌的?

大家好我是郭頂,這名字對大家來說應該比較陌生,是從這張《飛行器的執行週期》才開始。雖然之前我就發過唱片,但台灣都沒有發行。這次很高興能來台灣做宣傳,和大家說說專輯的創作、創作理念等等。  

 

3.看過資料說其實你沒有真正學過音樂,所有事情都是自己摸索,因此好奇你是怎麼樣開始寫歌的?

我相信很多人寫歌都用最簡單的方式,就是哼。可能有些人天生對音樂感覺好的時候,會先透過單條的旋律去做創作,接下來通過輔助的器具,像樂器、軟體,甚至出門聽見各種聲響,就把它放到編曲裡,或者以此作為動機,去循環再編曲裡頭,這也是創作一種創作的方式。

 

 

   

4.在《飛行器的執行週期》中有許多環境音,另外整體的音色和音場聽得出也有經過特別的設計,而有特別的空間感,聊聊這部分的製作過程與想法是什麼?

是,這張專輯有些環境音,會這樣做是想帶給人某一種氛圍,不一定是安靜的或乾淨的,傳統唱片在做,都希望做出一個非常乾淨的聲音,會通過EQ的設定,把一些髒的東西都去掉了,但這張我們沒有特意用機械性的處理把聲音弄的特別乾淨。 這是因為在這張專輯中,我想嘗試老式的音樂,好比60、70年代的Rock & Roll、Blues Rock,根源式的簡單的,三和弦的音樂類型,用簡單的配置去做的東西。當然我知道現在這樣做,實際上是很老土的,很多音樂人現在根本不在乎這樣的做法,因為他打開電腦就能完成很多很多東西。但我還是希望用這種曾經感動過大家、能帶大家思考音樂的來由和根源的製作方式去做,去思考這些傳統音樂的做法該怎麼樣運用到現代音樂工業上去。 為了做到這種感覺,在錄製這張專輯時,我們跑了很多很多北京的樂器租借處、收藏家,要去把那個年代的樂器找出來,拿這些樂器下去錄才會有那個感覺,後來用卡車載了好多好多東西去錄音棚。

416A9650-2.jpg  

 

5.有一段專輯文案說:「在製作的過程,跳脫固有的製作流程,試圖找到最適合這張專輯的方式、保留了『自然痕跡與瑕疵』」,能否和我們解釋何謂『自然痕跡與瑕疵』?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?

如果你是個非常有音樂強迫症的話,你聽這張專輯不知道會不會受得了,因為專輯裡很多鼓,是沒有經過修正的,我也沒有用電腦去量化、調整,所以這是一張「非正確性的專輯」,它嘗試流行音樂很久都沒人嘗試的做法。 錄唱也是,基本上唱得不夠的地方我也不修,就讓它那樣了。我覺得人在唱的音本身就沒辦法那麼準,就跟鋼琴一樣,你用440hz跟442hz去調,它一定會有些不一樣。也許人聽到這編曲沒辦法唱完全準,但能產生些奇特的斜波,但這些斜波有新的泛音,進而去擴寬整個音樂的豐富度,也許能用鮮美多汁去形容吧……就因為沒有經過機械化的調整,所以聲音留下了更多東西去豐富整個聽覺。 樂器錄製也是,用著「隨他去的」的心態去做嘗試。我想大家看現場演出會感動,就是因為他不可複製,就這麼一次而已。就算有些小瑕疵也無所謂,大家是記得那個氛圍的感動。所以在這張錄音室專輯裡,也是在嘗試Live收音的方法。《飛行器的執行週期》應該算是個「乾淨版的Live專輯」,希望呈「錄音室和現場專輯中間」的聆聽質感。我喜歡的很多老專輯其實都是這種風味,老專輯礙於線材或錄音環境,因為錄音線路的底噪、遮蔽不夠時,會產生各種噪音,這噪音讓現在的人聽會產生奇怪、或不可複製的聆聽感,因為它沒有經過某種人為的設定,它就自然發生了,所以我希望在現在再嘗試用這樣的方式去做。 現在做專輯會希望把聲音的響度、音量做非常大,但這張也沒有這樣子做,雖然找了厲害的人做母帶,但我給他的要求還是希望他去保留原始錄音的味道,動態不要壓成平的,我覺得那樣「音樂會失去他原本該小聲的地方」,該小就小該大就大,許多地方都盡力去回歸原始的感覺。

 

 

6.想合作的台灣歌手是……?

挺多的,都挺想,像楊乃文、魏如萱……但你這樣問我,我直覺想到的反而是王治平老師、陳建騏老師,他們製作的東西都很有自己的味道。為什麼呢,好比我在找樂手的時候,我都希望他不是單純的樂手,而是音樂人,如果他是一個多樂器音樂人會更好,因為他會有音色的概念和自己的訴求,而不是自己彈出來,放在製作人的概念裡也是如此。  

 

 7.聊聊這次推出的專輯《飛行器的執行週期》專輯的概念是什麼?希望呈現什麼樣的感受給聽眾?

專輯中很多的中文和英文名稱是互文的,互相補足的。像〈落地之前〉是〈Fallen man〉、專輯叫《The Silent Star Stone》中文是「寂靜星石」,這四個字是出現在〈保留〉這首歌中的歌詞。〈保留〉不是這張專輯一定要大家聽到的歌,但如果你喜歡這張專輯也喜歡這首歌,就證明了你了解專輯的主線「人的情感是如此的偉大,但同時也如此的渺小。」專輯上也把英文標題的「H、E、R、E」上了不同顏色的字,是想傳達「我在這裡」的訊息。大家如果有買專輯的話可以多留意,裡頭很多巧思設計的。 這張專輯並沒有先設定好企劃。因為專輯在說的其實是一個故事,這在我當初在寫歌的時候就設定好了,寫的時候就照故事的軸線寫歌和歌詞。基本上能從專輯的封面和標題《飛行器的執行週期》,察覺這專輯和科幻有關,他有個時間概念在。「一個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,就像行星公轉的運動」像地球繞太陽,轉的這一圈發生的事。那這件事一定是透過想像的,因為實際上我們沒辦法看到這件事,但我認為偉大的就是「人的想像力」。 我希望聽眾在聽的時候可以試著往兩條主軸去想,第一條是人的情感載體在未來會變得怎麼樣?或是說以後人跟機器或系統談戀愛要怎樣處理,這樣的方向去探究;另一條是人在愛慕或喜歡一個人的時候,自己是怎樣的狀態?當你再愛一個人的時候,你會覺得對方是一個遙不可及,好到你不可觸碰的狀態,這和自卑無關,但你愛上一個很好的人或事物,所以你對他所以的描繪就會用很多微觀的詞語,對方是巨大的,自己是渺小的。我想表達的是「人怎麼樣把自己的位置放在什麼樣的情境下,會有特別的感覺?」也許是時間的流逝,電影《星際效應》給我了這部分的靈感。也許你現在很好了,但把你放到另一個狀態,愛上另一個人,你也會有很大的變化。 有時候人會覺得好像墜落到黑洞,但那也許不是黑洞,只是個未知的地方,那地方就叫〈淒美地〉,你全新的發現體驗就開始了。接著在〈落地之前〉你又體會到什麼事情,漂流到〈水星〉看見了什麼,〈在雲端〉上又想著誰,這是個一系列的故事。

 

416A9643.jpg

 

8.聊聊〈保留〉這首歌吧,我看微博上很多人喜歡這首歌。

你身處在未來科幻的環境,你是一個人工智能的人,你愛的那個人的系統必須進行刪除,那你要怎麼選擇?這首歌的英文名稱叫做〈Deleting〉,歌曲的情緒是很矛盾的。 當時這首歌要錄鋼琴的時候,我們就想「如果我現在是在地心引力和地球不相同的地方彈琴,會是什麼樣?」那按琴鍵要不然更費力或更輕,所以錄鋼琴時就想了些辦法,墊了些棉片在鋼琴裡面。這歌最大的訴求「有些事你也許忘了他的名字,但你忘不了他的樣子。」有些人對嗅覺名感,有些人是視覺,也許你想要刪除或找回你的記憶,但在這個過程中你想沈溺也好,找到方法也好,這歌想要傳達這樣的氣氛。

 

 

9.專輯整體氛圍一致,靈魂味與英倫感遍布每一首歌,不時穿插的電子聲響、吉他樂句,配著敘事情感十足的唱腔,非常有都會感。這張專輯在唱腔上設計的考量是什麼?

如果你聽過我之前的作品,就知道這次我的vocal和以前基本上就是完全不同的人在唱的感覺。可能是我發片間隔很長,另外是我覺得這張專輯適合這樣唱,嚴肅的主題,用「嚴肅腔體」唱。他沒有嘴角向上的唱,沒有要傳達快樂的情緒,就是個撲克臉去詮釋「冷感」的東西。專輯的溫度是來自音樂,來自60、70年代那個型態,包括專輯的歌詞文字也是相對冷的。 我希望透過這張專輯的做法和錄音方式,讓大家能回到那個唱片的黃金年代,創意和大師都層出不窮,瘋狂的年代,集體的思維和想像力爆發的年代中音樂製作方式,尤其是在現代做音樂其實很便利的時候。 我也是試圖加入現代的方式和技術去製作這樣老式的東西,如果用完全老式的方式做,我估計現代的聽眾也是聽不下去的(笑),畢竟聽覺習慣是個已經成型的東西,無法去改變的。  

 

10.我回去聽了您先前的幾張專輯作品,和這次《飛行器的執行週期》的風格其實非常不同,這次專輯收的歌曲特別有空間感、尤其節奏組Bass和鼓組我特別喜歡,能否聊聊專輯整體編曲上的設計?

這張專輯是一張做減法的專輯,製作方式是減法,情緒和傳達的信息是多的。我也擔心減法的東西大家聽起來會覺得無聊。但我也想一個人若是自己在某一個星球上,他一定會希望盡可能接收到更多的訊息。 這張專輯非常強調節奏,雖然這不是一張傳統R&B的專輯,但它很重視節奏組的編曲。每個鼓的設定在做Demo的時候就定下來了,在Demo就想到「如果這是樂隊式的專輯應該要怎麼做」,所以鼓手是一個靈魂角色,所以鼓的比重是很重的,人聲絕對不會貼前,用了很多老式效果器,包括這張專輯的響度也做得很適中,是希望他有更多的動態,小和大的區別和動態能出來,現在專輯都習慣把音量壓滿,雖然聽了很High,但那就是平的,因為音量的落差沒出來。

 

416A9646.jpg  

 

【郭頂推薦的三張專輯】

Beatles《White album》很簡單的極端表達方式,是我想學習的。
Blue Cheer《New! Improved!》在實際上還沒有金屬樂的時候,用了很多效果器,音色狂暴,非常有生命力。
The 1975 《The 1975》也是試圖用復古的方式做專輯,在流行和理念間有很好的平衡。

 

傑米鹿,本名李文豪,新媒體樂評人,音樂部落格「傑米鹿的音樂與行銷」經營者。文章散見於各潮流網站音樂專欄、Yahoo奇摩、 KKBOX 雜誌、BANG!紙本雜誌,曾採訪張學友、陳奕迅、等近百位歌手。 粉絲團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JamieDeer.music Youtube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user/jamiedeermusic

 

 

🔥傑米鹿臉書社團「KPOP報鹿仔」 🔥
👉喜歡韓國音樂的朋友請按這裡加入👉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1678749252170066/

若是喜歡這篇介紹的話,還請幫傑米鹿的粉絲團按個讚
也歡迎到粉絲團提問或留言呦

 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傑米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